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,或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,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称为放射性。
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,包括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。
天然放射性是指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具有的放射性。1896年法国贝可勒尔(H. Becquerel)观察到硫酸铀酰钾可以使用黑纸包裹的照相底片感光,推断是因硫酸铀酰钾自发地放出能穿透黑纸的射线所致,从而发现了天然放射性核素。天然放射性核素可分为3类:(1)铀系、钍系和锕系3个天然放射系,共49种放射性核素;(2)不成系列的长寿命核素,如钾-40、铷-87等,半衰期一般在108~10之间;(3)宇宙射线作用于地球大气层产生的核素,如氢-3、碳-14、铍-7、钠-22等。
人工放射性是指人工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具有的放射性。1934年法国约里奥(F. Joliot)与居里夫人(M. Curie)使用钋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铝,通过核反应生成了放射性核素磷-30,并用放射化学方法将磷-30分离出来,获得人工放射性核素。目前使用核反应堆、加速器等设施或装置生产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约有2000多种,广泛应用于医疗、工业、地质和科研等领域。
放射性的发现,已经有一百多年了。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。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铀盐矿发射着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。两年之后,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发现了另一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-钋,四年后她又发现了镭,居里夫人建议把物质能够自发发出射线的性质称之为放射性。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。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放射线后将变成新的同位素,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,也可能是稳定同位素,而这一过程则称为放射性衰变。